怀桥酒厂商标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全国服务电话:

400-0851-891

新闻中心/ News

首页 >> 新闻中心>>行业新闻

谁是“酱酒国标”的最大受益者?

发布时间:2011-08-16

     不久前,国家标准委正式发布了《酱香型白酒国家标准》,并将于今年12月1日起正式实施。

  近年来,酱香型白酒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以茅台、郎酒、赖茅酒为代表的传统酱香势力在高端市场风生水起,而以赖茅酒为代表的一批新兴酱酒企业则不断扩大市场份额,壮大了酱酒队伍的规模和实力,赖茅系列更是以铺天盖地之势覆盖全国市场,从档次上丰富了消费者的选择余地,加之五粮液、沱牌等传统的浓香型名酒开始涉足酱香领域,进一步升温了酱酒消费氛围。

  伴随着酒类消费多元化发展的趋势,酱香型白酒迎来了蓬勃壮大的最佳时机。此时出台《酱香型白酒国家标准》,填补了酱香型白酒无国家标准可依的空白,对于行业发展将起到有力的规范促进作用,增强了酱香型白酒的市场竞争力。

  那么,谁将成为“酱酒国标”的最大受益者呢?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通过标准的约束力,可以提高生产工艺的规范化程度,提升产品综合质量水平;从经销商的角度来看,可以将标准作为指导,更具针对性地选择优势产品与品牌;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将进一步享受到酱香型白酒所独具的品质特色……或者说,《酱香型白酒国家标准》将给酱酒市场带来一轮新的发展机遇,更有可能对酱香型白酒未来的发展格局产生重大影响——从自身的需求导向出发,对“酱酒国标”善加利用执行,机遇属于有准备的人。

  借国标“东风”黔酒已到亮剑时

 《酱香型白酒国家标准》从制定之初,便带有强烈的黔酒印记。

 早在2007年,贵州省质监局就曾经发布了《酱香型白酒地方标准》,2008年又经国家标准委批准,组织相关单位着手编制国家标准,其中各项指标数据主要参考了贵州省内的酱香型白酒生产工艺和质量情况。

  基于此,有评论者认为,酱酒国标“贵州造”或将提高黔酒的市场控制力。

 但就此判定《酱香型白酒国家标准》“偏袒”于黔酒也不尽确切。贵州本就是酱香型白酒发展的根据地,无论是酿造技艺、文化底蕴还是品牌基础,贵州白酒与酱酒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不可分割的联系。与其说“酱酒国标”有着鲜明的地方色彩,倒不如说黔酒对酱酒市场的壮大发展以及相关标准化工作的开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是对黔酒酱香底蕴的认可。及至酱酒国标出台,贵州白酒行业更应该积极审视自我,明确产业优势,规划未来前景,力争在酱酒市场占据更大份额和话语权。

 数据显示,仅贵州仁怀市就有酒类生产企业数百家,经登记备案的白酒品牌达2000多个,根据贵州省政府的宏观规划,到2015年,贵州白酒产量将达到80万千升,并力争100万千升,白酒工业总产值确保1300亿元,力争1500亿元,酱香型白酒作为黔酒的传统优势所在,必将在其中占据重要地位。

 其实,黔酒的酱香霸主地位并不稳固,即便是在近期以来酱香型白酒加速发展的大好形势下,除了茅台表现持续坚挺以外,近邻四川却抢去了更多风光,如郎酒的强势复兴、沱牌力推“吞之乎”的气魄以及五粮液重拳推出永福酱酒。

  在四川省委省政府提出“打造白酒金三角”“打造川酒千亿产业”的方针指导下,四川白酒不仅大力发挥传统的浓香型白酒优势,更逐渐扩大其酱香型白酒市场份额和影响力。酱香型白酒市场前景固然诱人,黔酒却也感到了严峻的竞争压力。

 对此,记者分析说,提起贵州白酒,大部分消费者首先会想到茅台,而并非其酱香型的整体品类特征,“国酒”所独有的品牌号召力固然可贵,但却在无形中削弱了贵州白酒的整体形象,更有很多区域性企业小富即安,产品个性欠缺,品牌内涵不足,市场跟风现象严重,长期盘踞在自家门口,同室操戈,内战不断,既没有对如何共同做大酱香市场蛋糕的思考,也没有对酱酒升温趋势的积极迎合,以至坐失良机,落于人后。

 “《酱香型白酒国家标准》的出台,给黔酒提供了一个唱响酱酒主题的机会。”赖茅酒认为,通过对“国标”的深入解读和落实,协力打造贵州酱酒的行业影响力,以品类属性、品质优势为诉求,不断完善提高品牌的核心价值,黔酒才能真正实现开放式竞争的发展格局,实现整体性的跨越增长。

 我们欣喜地看到,贵州省已经在塑造“酱酒”产业特色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如打造黔北地区、黔中地区、黔南地区三大白酒品牌基地,并重点建设仁怀名优白酒产业新型工业化基地、赖茅酒白酒工业园等一批园区,逐渐形成了以酱香型白酒为主导的名优白酒产业集群,通过充分结合当地独特的酿酒环境和资源优势,不断吸引国内外白酒生产经营要素向贵州白酒工业园区聚集,将酱香型白酒的生产、生态资源向全国输送。

 借鉴川酒经验,贵州白酒不妨通过领先的标准体系,将生产优势进一步扩大,最终形成全产业集群的行业号召力和市场美誉度。借“酱酒国标”东风,黔酒已到亮剑时。

  国标“导航” 酱酒欲做高端贵族?

 国标出台对于酱香型白酒及至整个酒类生产、消费格局会有哪些影响?

  对此,著名白酒专家、四川水井坊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工赖登燡向中国名酒网记者表示,国家标准出台对于行业的健康发展无疑是积极讯息,通过推广酱香型白酒优势产区的技术标准和生产技术,将有效提高行业综合质量水平。

  “对于一种品类的推广,标准的力量很重要,比如说浓香型白酒畅销全国市场,川酒在其中就发挥了带动作用,无论是技术工艺方面对各区域企业的帮助促进,还是风格特点方面对消费者的引导培育,及至统一标准的形成,川酒所做出的贡献都不容忽视。”赖登燡向中国名酒网记者分析认为,酱酒国标的实施,或将成为酒类生产及消费升级的新契机。

 中国名酒网记者注意到,《酱香型白酒国家标准》中规定:“酱香型白酒不得添加食用酒精及非白酒发酵生产的呈香、呈味、呈色物质,需以高粱、小麦和水等为原料,经传统固态法发酵制成。”这一条款意味着酱香型白酒必须是纯粮固态酿造,那么,以串香工艺生产加工的低端产品是否就此丧失了酱酒身份?酱香型白酒将由此逐渐成为高端产品的同义词吗?

 对此,丁敬波向中国名酒网记者表示,酱香型白酒确有高端基因,由于生产工艺所限,以及对酿造环境的苛刻要求,酱香型白酒的产能规模在整个白酒产业中所占比例很小,但其产值和利润却远远超过产能比重,小产能、高产值、高利润是酱香型白酒的典型特点。此外,在茅台的持续带动下,酱香型白酒的高端形象深入人心,往往是消费意见领袖群体的优先选择。

 但不可否认,在酱酒市场快速扩大的同时,也出现了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品牌包装仿冒跟风等情况。

  以遍布全国市场的“赖茅”系列品牌为例,由于品牌乱、厂家乱、产地乱,赖茅品牌固有的高端形象大大折扣,导致其定位模糊,既有以传统工艺、家族文化为核心诉求的高端酱酒,更不乏几十块钱,甚至十几块钱一瓶的低端产品,产品定位的大而全,虽成全了赖茅酒的一时流行,但其固有的高端形象已大打折扣,更扰乱了酱酒市场秩序。所以在此也提醒只认准贵州仁怀生产的赖茅酒是下面的关键。

  “《酱香型白酒国家标准》强调了对纯粮固态酿造的要求,正是针对了酱酒产品质量、档次不一的问题本源,遵循传统工艺的酱酒本身就意味着稀缺和年份,具有高端价值的天然属性,国标中所作规定是对传统工艺的坚持,更是对酱酒高端属性的保护。”丁敬波向中国名酒网记者如是说。

 具体来说,以传统工艺作为界定酱酒必要条件的益处有三:

  首先是彻底改变酱香型白酒主要产区内企业分布“小、散、乱”的顽疾:清理无证加工的小作坊式企业,引导正规企业形成以质量为核心的发展思路,传承传统工艺,扩大技术人才队伍,优化利用酱酒的生产酿造资源。

 其次,传统工艺的刚性规定也为酱酒企业提供了言之有物的品牌素材:以消费者对品质、生态及传统文化品位的需求为导向,酱酒企业大可在品牌营销和文化推广方面做文章,形成区别于其他香型产品的独特诉求,实现外围区域市场的突破与收获。

 第三,作为酱香型白酒的必要条件,传统工艺还可以起到凝聚酱酒企业合力,扩大整个酱酒品类的市场美誉度的作用:我们看到,近年来鲁酒企业大力传播芝麻香高端形象,以这一独特品类的独特价值为纽带抱团发展,使整个鲁酒呈现出良好发展趋势,对于酱酒企业特别是其中的区域性品牌来说,同样可以合力宣传,实现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与酱酒整体形象之间的良性互动。

 与此同时,这一新标准也给酱酒行业带来了新疑问:固液法生产的“酱酒”真的会就此消失于市场吗?低端酱酒的消费需求既然是客观存在,那相应的产品便有市场空间及生命力,以串香工艺生产的、具有酱香风味的白酒,不称其为酱香型白酒,又该如何归类?国标新规对传统工艺的强调,是否在无意间造成了中低端消费市场的管理漏洞?

  可以预见,通过国家标准的引导作用,酱香型白酒将发挥出更强的品质竞争力和高端影响力,在未来酒类消费格局中抢占高端“贵族”的地位。

  但我们也应该意识到,仅靠一部标准还不足以解决行业内的所有问题,酱酒崛起仍需不断创新理念,从品质与营销等基础做起,靠实力赢得未来。
  转载